牛羊下山小,烟火隔云深
—— 写在郑木奎画展
看郑木奎(1939-2004)的画,就想起唐代诗人钱起《题玉山村叟屋壁》中的句子,“牛羊下山小,烟火隔云深”。傍晚时分,牛群归牧,下山归村,渐渐远去;屋舍升起袅袅炊烟,在云霭的笼罩下显得悠长深远。诗人用朴实的笔触把山村(新加坡传统上称作甘榜)生活的日常景象描绘得静谧而富有生活气息,宛若一幅暮色苍茫的山庄远景的小照。
郑木奎的画正是描写了很多这样的生活景象,他最有名的水牛、山石村落和屋舍、水边船家和渔获、耕作和丰收、古典咖啡店、热带水果、庙宇还有逝去的老街。许多来自他清贫童年的旧时情怀,幻化成为他笔下宁静悠然的景物。
郑木奎是钟泗宾比较优异的学生之一,故而引起我的关注。遵循艺术史的学术脉络,新加坡最优秀的艺术家自“南洋艺术之父”林学大先生始,继之以钟泗宾和陈文希等,成为新加坡艺术史上的第一代大师。他们的精品亦是本人的收藏重点。我在2011年协助组织举办“新中两国艺术交流”——林学大在厦门美术馆的大型回顾展,亦同时倾注大量精力对第一代前辈进行研究鉴别。因此,自林学大1918年参与创办厦门美专,钟泗宾1936年毕业于厦门美专,1938年林学大在新加坡创办南洋美专(后更名为南洋艺术学院),钟泗宾1947-1961年任教于南洋美专,郑木奎由南洋美专毕业,此一条脉络成为南洋美术史的一道水流。
本地艺术界主要受到广东、福建由二战前后南来的前辈影响,水墨画风格以海上画派和岭南派为主要传承;油画在当时则极大地吸收了欧洲印象派和野兽派的特征,继而是立体主义、表现主义甚至抽象表现主义风格。在地的艺术家秉承发源地的典型表现手法,发扬个人笔墨情趣,并相互影响,终而发展成为“南洋画风”,以之表现南洋独特的风土人情,具有强烈的区域景观。
本文谨选取郑木奎的一些典型题材和作品,比如风景、水牛和动物,探究其脉络、师承和个人特色。
他的个人创作由60年代始,作品“河畔人家”(如图一)作于1961年,是目前比较少见的早期作品。从中可见受到立体主义以及40年代美国兴起的抽象表现主义影响,特别是受到老师钟泗宾从50年代末开始发展的抽象化构图极大影响,以书法线条、墨与色形成块状,船和河畔的屋舍隐现于交织、组合与留白所形成的立体结构中。此时的作品仍显生涩,笔墨构图比较生硬,缺乏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。但是他在此后的创作中,沿用了抽象表现的思维,从70年代后期作品中,逐渐显现出了自己的构图特点,船帆、建筑、人物等常以片状的色块表现。风景则更为典型,以完全抽象化的片状山石为背景,山石有阳面和阴面,半浓半淡,到80年代已经形成非常“郑木奎”式的景物特征。

郑木奎, 1961

钟泗宾, 1960
郑木奎最受欢迎的水牛作品多见于90年代,是现实与浪漫的结合体。水牛造型简洁,受到立体派大师毕加索线条式极简结体的启发(参见图四,毕加索创作于1946年的公牛经典造型),构图沿用了早期发展形成的抽象化平面结构。有些水牛沉静,有些似在奔跑中,总有牧人和栖鸟相伴。大部分的水牛作品里总有一只水牛是红色,在冷色的山、草或牛群中很突出,成为引入注目的焦点。

郑木奎,1996年

毕加索,1946年
在2000年前后郑木奎作了很多的鹭鸶(如图五)、天鹅的作品。鹭鸶常见于此地,它们热爱清洁的羽毛和环境,在干净的水源附近迁徙,是自由和高尚的象征。前辈大师陈文希就以画鹭鸶著名,特别是晚年几何变形后的构图(如图六)。其画中的黑、红诸色,连同留白处,皆是鹭鸶。阴阳相应、变化无穷,奠定其艺术史地位。绘画求新求变,色彩、构图、姿态等等,百转千回,如同一首旋律曼妙的乐曲。郑木奎吸收了前辈在画中的精神,形成了自己的鹭鸶。他的主旨希望表达自 由的精神,有青春和动感,可视为晚年对于自我追求和精神目标的一种反思。

郑木奎,2000年

陈文希,1980年代
郑木奎的画色彩甜美,观者感受到的是沉静和浪漫的思绪,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情感,知创作之路艰难仍然能够坚持自我,终自成一格。一如胡兰成写给张爱玲的经典名句“愿使岁月静好,现世安稳”,收藏的同时常常驻足看一看这些画,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,返璞归真。
2014年2月